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告
黔南福泉阳戏:传承600余载古朴神韵 演绎中国“戏剧活化石”
来源: 多彩贵州网     时间: 2023-07-05 11:30:42

“傩”这个神秘的文字,代表着一种流传千年的文化,是一种祭祀祖先、告白天地行为,福泉位于贵州中部黔南北部,在福泉东北部的龙昌镇黄土哨村、地松镇沙子坎村、城厢镇马田村、道坪镇谷龙村等地,保存着一种流传至今600多年的傩戏文化——福泉阳戏。


(相关资料图)

据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扫除元朝残余势力,调集大量军队南征云南,尔后又在贵州大量屯军以巩固其西南势力,由于大量屯军及眷属移居贵州,他们远离家乡,对故土、亲人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于是,用保留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来寄托对故土亲人的相思,阳戏也就这样在福泉这块地方保存和流传下来。

福泉阳戏的正规演出每年举行3次,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五月、六月期间,围绕祈祷四季风调雨顺、老幼清安、邻里和睦等内容进行演绎。此外,还为民间“还愿”进行演出。

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

内坛主要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故民间又称为“还阳戏”“还愿戏”或“愿戏”,有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请神、延神、酬神、送神仪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顶华盖”“悬钩钓斗”等特技(法术)表演。内坛法事演出不戴面具。

外坛主要是戏剧表演,一般都叫“戏”或“演戏”,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其间还夹杂着花灯表演。其中的《过五关斩六将》《韩信追霸王》《土地》《点酒娘子》等作为代表剧目。外坛剧本表演必须戴着面具着装演出,演出前需搭台、设坛,祭祀阳戏所敬奉的神祇,除川主、土主、药王、三圣神祇外,还尊奉儒、佛、道三教众多神祇。

面具是傩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福泉阳戏的主要标志,一般傩戏面具为24面一堂,而福泉阳戏一堂为36面。面具可分为文、武、老、少、男、女等六种类型,造型上特别注重不同角色性格的深层刻划,表情个性分明、生动传神。

阳戏演出有相应的刀、枪、鞭、剑等道具及蟒袍、铠甲等服装。每次正规演出必须搭台才演,没有戏台不演,这也是福泉阳戏与傩堂戏和地戏的最根本的区别。戏台一般用农村的打谷斗反扣在地上再铺上木板搭成。演出时还要挂上案子,“案子”是工笔彩绘的有关图案,相当于现在的背景或海报。这些面具、服装、道具等都是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

福泉阳戏有舞有唱,唱腔曲牌有数十种,俗称九板十三腔,其中的“傩腔”是阳戏独有的曲调。伴奏不用丝弦,全部是锣、鼓、镲等打击乐器。表演对手法和步法有特别的讲究,除了常用的兰花指、剑指、虎掌、钩子手等等外,步法也很有特点,如碎步、梭步、跻步等。

福泉阳戏不仅有内坛和外坛之分,而且在演出中夹杂花灯表演,称为“灯夹戏,戏夹灯”,此外,演出剧目丰富,故事情节完整,表演动作诙谐,把文学、舞蹈以及多种表演技艺有机融合为一体,向人们展示出当地丰富多彩的活态民俗场景,在整个傩文化中独具一格。

福泉阳戏属民间傩系列,是中国古代“乡人傩”的一个分支,其目的主要是以纳吉和娱人为主。这是中国傩文化由“阴戏”向戏剧演变的重要过渡阶段中,服饰、面具、案子、剧本保存最完整,而且至今仍在活动的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一个民间社团。

2005年,福泉阳戏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福泉市专门成立了管理机构,保护老艺人,传承阳戏技艺。此外,自2014年起,福泉市每年农历6月初6还会举办“福泉阳戏文化节”,以文化专题展、阳戏绝技绝活表演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展现阳戏文化,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开枝散叶,蓬勃发展。

记者杨婷

素材来源:福泉市文旅局

标签:

上一篇:八开​石涛小山水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