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告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单项冠军”居全省第一位,常州怎么做到的? 世界球精选
来源: 极目新闻     时间: 2023-05-22 11:29:21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单项冠军”居全省第一位,常州怎么做到的?

在制造业大省江苏,常州是“单项冠军”第一名,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这背后靠的是什么呢?


(相关资料图)

青年人才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恒立液压公司是常州一家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这几年企业转型升级,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研发生产的多款高端配件销量成为全国单项冠军产品。

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目前市场占有额大概在70%,目前是单项冠军,它也是我们天眼FAST上面一个关键液压元件。

与人们印象中的铸造车间不同,这里80%的工序都是自动化的。我们在生产线上看到操控设备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企业负责人马艳东告诉我们,他们当中有一半是来自常州的高职院校。正是这些年轻人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因为我们当时投资的起点很高,我们全是国际一流的设备。

2011年恒立液压公司扩展高端铸造业务,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智能生产线。然而当企业同步招聘技术工人的时候却发现,劳务市场上很难找到能匹配这条智能生产线的操作工人。到哪里去寻找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技能工人呢?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常州科教城的学生们。

常州市科教城坐落于制造业集中的武进区,也被当地人称为大学城。不过这里却是全国第一座汇聚多家高职院校的“大学城”。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华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首先是人才。常州职业教育的基础比较好。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要举全市之力发展职业教育,走差异化竞争路线。

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对接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提升。科教城的发力点刚好对接上了恒立液压公司面临的困境。然而经过考察企业发现科教城的学生们还是不能满足生产线的要求。

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我们也去调研了相关的三所学校,有非常对口的专业。但是铸造,他所学的那个技术的水平跟我现在生产线完全还不处于一个档次。专业匹配,但是水平不匹配。我们当时找到学校以后,学校说,我们现在所开的课程包括内容可能不能满足你,但是我们可以,我们共同来一起来开设新的课程,来满足你企业的需求。

为解燃眉之急,学校决定和企业联合定向培养学生,成立了恒立订单班。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根据先进生产线流程编写教材,一起给学生们上课。生产线建设的同时,学生们到企业跟着设备厂家的工程师一起参与安装调试。

在这样的操作下,这些年轻人进步飞快,很快就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产线建设好了,技术工人也培养出来了。第一批恒立订单班的同学们毕业就直接留在了公司工作,现在都成了各条生产线的骨干。

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我们现在的技术,包括难度,就跟天上的星星一样,就是说你去摘它很难,但是你有了这帮人,他就能帮助你去实现摘星星的愿望,他们就是“摘星星的手”。

从企业的订单班一直发展到校企合作的学院,科教城通过双师制度、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业和企业生产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年技能人才。

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庄三舵:企业的一些要求,可以用课程嵌入的形式在学校里面就把它完成,那么学生毕业以后到企业中间去,实际上就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了,对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一些工艺规范,一些技术要求,非常熟悉。

如今,常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张名片,很多外地学生慕名来报考。这些学生毕业后将近一半都选择留在常州,成为当地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赋新能。

清晰定位建立在产业链上的院校专业链

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记者看到了一张很特别的介绍院校专业设置的图表。这几年为了让学校专业与企业生产更对口,学院对院系专业做了彻底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常州企业的产业链。

临近毕业,常州科教城陆续举办各种招聘会。我们发现很多招聘企业不仅是奔着应届毕业生来,更是早早预定下了2024年毕业的学生。

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汤娟:我们提前来预定,让他们到企业来实习,这些学生很抢手的,晚了我们怕抢不到了。

这几年科教城各个高职院校就业率都达98%以上,这得益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清晰定位。而过去,常州市职业教育也曾面对过就业难、学生毕业就转行的问题。三年职业教育白白浪费是学校最不愿意看到的。为了建立一套紧贴产业发展、学以致用的教育模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开始探索职业教育转型之路。他们结合学校本身的专业基础将对接的产业链定位为工业互联网。经过调研和课程改革,最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专业架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处处长邓志辉:我们就围绕工业互联网这个产业链,从底层到上游,我们把学校所有的专业进行重新地梳理,组建了七个专业群。这边就是产业,这边就是专业,完全是吻合的,所以说我们就把这个产业链和专业链统一了起来。

学校还果断关停了不匹配的专业,将所有课程都向应用型转变。比如以前教计算机C语言课程的颜鹏老师,现在教的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名字换了,他上课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学院教师颜鹏:以前就是偏理论居多,所以说一个PPT、一本书可能一堂课就结束了,现在的课程跟实践技能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必须要在实验室里头、实训室里面大量备课,然后才能够上好这堂课。

学校还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去年就新增加了区块链、大数据等专业。随着课程的改革,学生就业明显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岗位,成了企业争抢的专业人才。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学校专业结构的改革还助推了常州市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升级。很多企业慕名来请学校帮企业搭建平台,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去年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接到了工信部的课题项目,为常州市政府试点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全市推广这项技术。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处处长邓志辉:我们所有的专业遍布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从底层的设备层到最上层的应用层,我们都有相应的师资、实训室和学生。

吸引各大名校落户建设研发机构

随着制造业发展的不断优化升级,常州迫切需要引育大量科创人才。然而常州本地并没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如何破解高端人才的难题?

陈强正在忙着和常州的企业研发飞机涂料的关键助剂。他所在的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是常州引进落户的第一批研发机构,瞄准的就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我们现在团队已经有66个人为常州的企业进行服务。52家企业,其中有3家已经上市了。

为了破解自身没有高校院所的短板,常州市发起了“科技长征”,走遍全国高校,广撒英雄帖,吸引各大名校落户常州,建设研发机构。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就业创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杏梅:我们每年会组织将近2000家企业到全国70所高校去引进人才,单位带着岗位送到高校,人才个人的成长他有他看重的点,所以你平台多了,包括专利、知识产权能否转化等等,有配套的机制让他们更好跟企业进行对接,更好转化,这对高端人才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短短几年,常州相继招来了中科院、哈工大、大连理工、西安交大等十多所国内名校,在常州设立了47家公共研发机构。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以前说“常州无名校”,那现在的话是叫“名校聚常州”。到常州来以后,我们根据常州企业提的一些需求,凝练成科学问题,发现很多很好的解决方案,应用到企业之后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企业产生效益。我们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解决了理论问题。

从“高校书架”到“市场货架”,科研成果加快落地转化。围绕成果来了“怎么转”难题,科教城依托新型科研机构,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自主转化、联合转化和出让转化的“三种模式”。目前,科教城总计与5800多家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带动产值近千亿元。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周如东:我们跟研究院进行合作,能进一步缩短我们研发的周期,提升研发效率。科教城离这边也很近,高校的研究院都集中在那一块,我们跟几家研究院都有对接往来,所以也方便我们企业相当于“寻医问药”。

从“种子小苗”到“参天大树”,久久为功,科教城通过搭建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培育平台、产教融合基地,累计孵化培育3800多家创业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矩阵。

人以产聚,业以才兴。原本没人才优势的常州却从地基做起,打造出自己的“创新之核”。精心培育、广纳英才,常州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核心,践行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摘星星的手到引领创新的大脑,如今多层次的人才正在为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释放强劲动力。

(总台央视记者朱继华张芊芊田琪永邵晨张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