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错刀频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份,喜茶和Fendi联名,不少门店出现爆单,外卖配送时间动辄三四小时。
在微博、小红书上,网友疯狂晒单,连雷军也来凑热闹。
对于喜茶来说,如此盛况有些久违了。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商场顶流,已经从新茶饮变成了现制酸奶。
号称“酸奶界的爱马仕”的Blueglass,平均单价45元,最便宜的饮品比喜茶最贵的饮品还贵。
今年4月,Blueglass进军广州,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一排就是2个小时。
号称“重庆版茶颜悦色”的一只酸奶牛,其招牌产品酸奶紫米露,至今卖了1亿+杯。
还有茉酸奶,正在疯狂开店,门店数量从今年3月的50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家。
新茶饮的风头和逼格,都被现制酸奶盖过了。
这过程中,新茶饮当初搞定年轻人的打法,正在被现制酸奶模仿和超越。
现制酸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过去一直是个小透明。
Blueglass的成立时间和喜茶一样,都是2012年。
当喜茶在一二线城市攻城略地之时,Blueglass直到2016年之前,只有位于北京华贸购物中心的一家门店。
成立于2014年的茉酸奶,在2021年底开放加盟前,门店只有90家。
不过近几年,现制酸奶从新茶饮的崛起之路中,找到了蜕变的灵感。
2018年,Blueglass将名字从原来的“阿秋拉尕酸奶”改为更洋气的“Blueglass”,吹响了逼格升级的号角。
三年后,仅有33家门店的Blueglass,拿到了超2亿元的融资。
渐渐地,现制酸奶品牌都找到了和新茶饮打擂台的杀手锏——师夷长技以制夷。
1.产品微创新,包装大创新
发明奶盖,以及加各种水果,把奶茶变成一杯粥,都是新茶饮赖以吸睛的产品创新。
但让新茶饮更出圈的是颜值,打卡拍照成了喝奶茶前的自然操作。
现制酸奶的套路,如出一辙。
首先是原料升级+堆料。
Blueglass改名后,顺便把产品升级成了以现制冷萃酸奶为主。
为了体现“堆料”之扎实,Blueglass还曾发起“倒杯不洒”的挑战。
茉酸奶也进行了原料升级,主打原创牛油果酸奶奶昔,宣称“一杯奶昔等于一颗牛油果”。
更接地气的K22,一杯酸奶放上15颗丹东草莓。
其次是颜值升级,提高出片率。
由于酸奶可稠可稀,很适合组合式创新或DIY,所以不少现制酸奶的产品颜值,足以吊打新茶饮。
层层分明的酸奶产品,一时间催生了油画风、蓝天白云风等各种流派。
然而决定产品颜值的往往不是审美,而是成本。
因此消费随之升级,二三十元一杯的酸奶变得司空见惯。
2.屡试不爽的出圈捷径:社交货币+小众优越感
新茶饮走到今天,离不开一系列的营销组合拳。
日复一日的排队、和其他品牌的跨界联名、蹭热点的事件营销……
同样的手段,现制酸奶品牌运用起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只酸奶牛一边借助“时代少年团”、“TF家族”的影响力,引爆粉丝,另一边和重庆深度绑定,直至成为“重庆版茶颜悦色”。
如今,一只酸奶牛甚至火到了被不少人山寨。
Blueglass今年4月则是和雅诗兰黛联动,推出“反重力”胶原酸奶系列,顿时升级为“好吃好看好用”的酸奶。
为了拿下大城市的年轻女白领,Blueglass还学起了星巴克。
它的门店一度有90%都选在了星巴克隔壁,同时Blueglass也推崇类似“第三空间”的理念,花重金开了许多大店,并且特意进行“主题性”包装,比如摩洛哥主题、阿那亚主题,等等。
手捧一杯高价酸奶,坐在ins风的门店里,瞬间被小资体验包围。
去年6月,喜茶与媒体联合发布了首个《现制奶茶品质奶原料使用倡议》,呼吁茶饮行业全面升级用奶原料品质,普及真奶应用、拒绝植脂末(又称奶精)。
新茶饮之所以会被广泛接受,健康化一直是个核心卖点。
现在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茶百道等新茶饮品牌,还都在菜单上提供了零卡糖的选项。
打健康概念,也是现制酸奶的拿手好戏。
最简单的办法是和健身圈绑定——Blueglass在上海徐家汇的门店,直接开在了lululemon的店内,成为了“店中店”,直接冲上徐家汇饮品店热门榜第一名,承包了lululemon女孩的代餐、减脂餐。
宣传时,它也优先选择的是运动网红。
最普遍的办法则是发挥出酸奶的天然优势。
在人们眼中,酸奶原本就是健康产品,同时现制酸奶大都主打低温(活菌)酸奶,健康属性更强了。
现制酸奶过去的挑战是:如何在酸奶的基础上,把健康卖点发扬光大。
最终,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创新:把健康配料以用户看得见的形态混搭进酸奶里。
K22酸奶,提供桃子、草莓、芒果、牛油果四种口味产品,健康肉眼可见。
茉酸奶的牛油果酸奶奶昔,每杯产品里有3/4颗牛油果打碎在酸奶奶昔中,其余1/4颗则切花铺顶。
一只酸奶牛主打“酸奶+谷物”、酸奶+水果”,打造出了“原味酸奶紫米露”,后来又用上了红枣、红豆、绿豆、枸杞等,妥妥的“养生酸奶”。
满米酸奶,直接用酸奶搭配黑豆、黑米、黑芝麻等五谷杂粮,仿佛一杯健身餐。
自然而然地,现制酸奶品牌纷纷给自己贴上了低糖、低脂、低卡、有机、绿色、无防腐剂等标签。
逼格最高的Blueglass,呈现给用户的健康牌更是堪比王炸。
“饱腹轻负担”“每杯1000亿活性益生菌”等宣传,只是它的开胃小菜。
2019年5月,它把法国进口罗赛洛深海胶原蛋白肽加入到酸奶里,开创了胶原蛋白酸奶品类,此后又往酸奶里加入了藻蓝蛋白、雪燕、阳玫瑰葡萄等各种和变美、健康有关的功能性食材,直击女性用户的爱美之心。
更狠的是,Blueglass还曾推出过含有玻尿酸的酸奶,号称“轻轻松松喝出Q弹水光肌”。
原本平平无奇的酸奶,一跃成为了“一杯让你变好看的高品质酸奶”。
有人说,新茶饮最成功的地方是“驯化”了年轻人。
喜茶等新茶饮的出现,让年轻人在逛街时买一杯奶茶,成了一笔再自然不过的消费,推动行业不断狂飙。
《2022年新式茶饮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新式茶饮行业市场规模超过2900亿元;在门店数量方面,2022年全国约有门店45万家。
套用新茶饮打法的现制酸奶,能复制新茶饮的辉煌吗?
刀哥认为,如果以奶茶行业为目标,现制酸奶的挑战十分艰巨。
第一,经不起推敲的健康卖点。
真正零添加的酸奶,大部分人都难以下咽。
让现制酸奶美味可口的,或许是没有标明的添加剂,或许是扎实的配料,总之热量往往不会太低。有媒体评测,茉酸奶的牛油果酸奶奶昔,热量高达500大卡,相当于一大碗米饭;Blueglass的人气产品牛油果椰子,热量更是达到654千卡。
让用户担忧的不仅仅是热量。
曾有消费者在茉酸奶门店拍到奶昔中使用的奶浆原料,其配料表前几位分别是水、葡萄糖浆、精炼植物油、白砂糖,把茉酸奶送上风口浪尖。
2021年,Blueglass还因为在小程序中使用“增强免疫力”“消除自由基”“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一系列虚假广告宣传用语而被罚款6万元。
第二,难以下调的高成本。
喜茶、奈雪的茶在去年纷纷降价,十几元就能喝上一杯。
反观现制酸奶,十几元根本消费不了茉酸奶、Blueglass等中高端品牌。
坚持使用所谓的高端、健康配料——从牛油果到苏丹王榴莲——让它们的成本居高不下。
茉酸奶的“真•苏丹王榴莲酸奶奶昔”,售价38元
根据媒体“FBIF食品饮料”的报道,Blueglass的材料成本就占到总营业额的25%左右。
第三,形同虚设的产品壁垒。
其实原料成本并非没有下降的可能,但前提要扩大体量,达到规模效应。
然而,现制酸奶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容易限制品牌发展。
喜茶有7000亩茶园,容易打出有差异化的茶基底。与之相比,现制酸奶的“奶基底”所用的菌种大都来自几家国外公司,很难做根本上的差异化创新。
如果要在“奶基底”有所突破,或许就要自建牧场、研究开发菌种,轻快爆的网红生意则将沦为苦哈哈的重资产生意。
这也是为什么,现制酸奶品牌都喜欢(只能)在配料上各显神通。
只是添加配料的功夫,门槛并不高。
所以,不仅现制酸奶品牌互相跟风,如今连古茗、沪上阿姨、书亦烧仙草、7分甜等一批茶饮店,也杀到这场酸奶大战里,放眼望去尽是牛油果酸奶。
当然了,现在的现制酸奶如同初期的新茶饮,当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总是容易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以至于看起来像是智商税。
当现制酸奶像新茶饮那样逐渐回归理性,或许也将被更多人所接受。
想持续走向大众,需要尽量让价值和价格划上等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祥燎